艺术品拍卖业在“转身”
来源: 中拍协作者:时间: 2016-04-15
据中国拍卖协会上周公布的《2015年中国拍卖行业经营状况分析及2016年展望》统计,去年全国拍卖业成交额累计4635.2亿元,与2014年相比下降16.6%。如今,拍卖业正经历业务结构从单一到多元、从自律到标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理性回归结构调整
在国内宏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背景下,拍卖行业各大业务板块也在整体回调中呈现出持续的分化。文物艺术品业务板块基本保持总体回落态势,同比下降。从近四年的数据看,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基本稳定在280-350亿元之间,这也是目前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基本规模,而此规模也将在未来继续保持一段时间。
上述内容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与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在京联合发布的蓝皮书——《2015年中国拍卖行业经营状况分析及2016年展望》给出的判断。这也就是说,目前,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务结构在调整中持续优化,其中,文物艺术品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拍卖业务比重提升,网络拍卖应用扩大。
历经2009-2011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处于理性回归、结构调整、优胜劣汰的阶段,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重新认识行业的市场定位及其社会功能,调整经营思路和构建市场诚信。
同时,受到市场资金流向增多的影响,随着我国投资领域和文化视野的国际化,艺术品市场的资金开始多向流动。一方面,内地买家大举到海外寻求机会,身影遍布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拍场,佳士得“安思远收藏品拍卖”等中国艺术专场的成功举办印证了这一事实;更还有一些相当实力的内地企业家先后以高价购入梵高、毕加索、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等西方艺术大师作品,这种潮流和动向将成为艺术市场的“国际化”常态。另一方面,国内一些流动性资金也开始转向股市、黄金以及其他一些新兴产业。也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对于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规模的变化起到直接作用。
艺术品消费在兴起
2015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呈现“量、额双减”形势。据统计,全国共举办艺术品拍卖2352专场,成交额约280亿元,较2014年同比减少约30亿元。虽然如此,但在持续调整的状态下,市场取得了新的发展,尖端市场势头不减,艺术消费逐渐兴起,不断有新的业务亮点涌现。
2015年度,出现4件过亿元作品,尖端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持续受到市场追捧;同时,随着艺术消费的逐步兴起,各拍卖企业积极增加大众化、区域化的艺术专场,中低价位拍品数量持续上升。成交额100万元(含)以下拍品件数占比继续上升,达到94.12%。而一些如手迹信札等新兴品类受到市场的欢迎和追捧,体现了过去一年里艺术消费的走向。
与此同时,截至2015年底,具备文物拍卖资质的企业有436家,较2014年增加40家,呈现稳步增长。其中根据行业标准《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SB/T10538-2009)评定的标准化达标企业为56家。目前,艺术品拍卖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尤其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
这种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基本规模将在未来继续保持一段时间。去年,艺术品市场的持续调整首要内在原因是经济新常态下的系统性调整,外在原因是市场资金的流动增多,大批内地买家到海外寻求机会,国内一些流动性资金也开始转向其他产业。
“互联网+”激发业务创新
在“互联网+”趋势中,拍卖企业也积极采取“互联网+”策略,促进网络拍卖快速发展。据统计,2015年中国拍卖行业网络拍卖平台上的网拍成交额52.37亿元,拍卖公告、上拍标的、拍卖场次等均全面增长。
其中,政府部门的委托拍卖成交额较2014年增长了3.3倍,业务占比36%;法院司法委托业务的网络拍卖成交额13.59亿元,占比26%,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依托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网络拍卖平台,一批拍卖企业积极创新,拓展出库存化学品拍卖、排污权拍卖等一系列拍卖业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上海、广西、四川一些地方性拍卖平台上的网络拍卖活动也稳步发展,2015年拍卖行业开展的网络拍卖成交额将近220亿元。现在,越来越多的拍卖企业开始重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联网营销,拍卖行业对互联网的应用正在原竞价服务的基础上持续延伸。
随着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拍卖企业在规模和发展等方面将出现持续分化;区域市场及专业分化也在所难免。但随着拍卖业对业外优秀资源的吸纳,积极吸取国外拍卖活动“服务优、节奏快、成本低”的经验,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不断推动拍卖活动日常化、平民化,拍卖行业将向着更加平衡、同生同长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