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一件书法作品需要哪些知识?
来源: 中国拍卖信息网作者:时间: 2019-08-16
为什么很多人写的字很好看,却不能称之为书法?结果引发了网友的一轮热议。今天我们就如何欣赏一件书法作品这个问题来做一些普及。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谈到过,任何一门艺术都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的高低取决于你对这么艺术领悟程度的高低。
书法是一门艺术么?显然是的。
书法除了其本身的大小、疏密、轻重、浓淡、顾盼、欹正、疏密等哲学关系之外,还赋予了中国人的性灵与情趣表达,并且包含了一个人的学养、阅历、悟性等等方面。
当你明白了书法具备的艺术高度之后,我们再谈下面的问题,就不那么费力了!
我们从苏东坡的一句话谈起。
苏东坡在《论书》中讲到: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
在我见过的古往今来的书论当中,唯有苏东坡能将书法的本质解释的比较透彻。什么是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呢?必须要包含神,气,骨,血,肉,这五个方面。
根据前文的判断,一般人会针对此处做出评论,认为这是在故弄玄虚,书法不就是把字写好看嘛,哪有这么多的讲究?从书法艺术的层面来讲,人的认识是有层次的,这就好比爬山,在山脚下看到的风景和在山顶看到的风景的确是不一样的。初学者对于书法的看法会随着知识与技法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什么是书法的“神”呢?
艺术本身其实就是比较悬的,这个只能领悟,很难言传,这个不是托词,是因为很难讲的明白,就比如苏东坡说的这个“神”字,许多练了很久书法的人,也不明白“神”为何物。我们只能从其他的例证中对比看待。
《易经》中有句话,叫做“立象以尽意”,这句说说的是“神”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是形的内在气韵的表现。我们常常听到别人的评价,说某某人的字,有形而无神。
“神”并不是具体指某个方面,而是一种整体观,字与字之间的排列是否得当?行气是否贯通?线质是不是足够好?整体布局是不是统一?这里的“神”是一件作品的整体观是不是和谐,所呈现给人的一种势态!
有的作品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有的作品给人以悲愤抑郁之气,有个作品则通篇磊落,大开大阖,这就是书法的神。就好比一个人所呈现的神态,是欢快?是忧郁?是激愤?是沉静?
比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用鼠须笔所写,通篇字字精彩,气韵贯通,游丝牵带无往不利,其用笔的迅疾程度与字势的表现,正在《兰亭序》的“神”之所在!
再比如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假如你细细品读,就能发现通篇作品乃是颜真卿用秃笔写就,全卷风雷激荡,字字开张,气势逼人,这种作品所体现的冲击力便是这件作品的“神”!
什么是书法的“气”?
书法的“气”跟“神”一样,是一种虚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能感觉的到!前面说“神”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其实“气”是建立在“线”的基础上的。
书法中的“气”,分为内气和外气。
内气说的是线条(也就是笔画,线条为艺术用语)的疏密,轻重、粗细等等方面是合理搭配,这种搭配所营造出来的气韵与气势便是这件作品的“内气”。而“外气”指的是谋篇布局的整体感受,行列之间的承接关系,字组与字组之间的映带关系,这种排列组合便构成了书法的“外气”。
我们以王羲之的手札举例说明:
《平安帖》是王羲之手札中的精品,里面的轻重缓急却变化多端,我们从墨迹清晰的字开始看,“平”字的起笔乃是楷法起笔,说明这封信在写的时候是很从容的,不既不厉,到了“安”还是藏锋逆入,再往下都是很安静的,到了第二行,我们能渐渐感觉到作者的情绪变化,出现了草书和字组(比如明日),这里穿插于避让我们可以通过示意图分析出来。写字时候这种安静与自然从线条与结构乃至章法中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平和之气!
我们再来看《石门颂》,用笔夸张,伸展自如,结体不拘一格,飘逸中蕴含力量,自然中带着洒脱,如闲云野鹤一般,通篇给人一股山野之气!
我们来看宋徽宗的瘦金体,运笔灵动,极具个性,风姿绰约,妩媚多姿,结体疏朗,每个字都有飘飘欲仙之感,所以我们说宋徽宗的字有闺阁灵秀之气。
不一而足。下面我们来谈“筋骨”
什么是书法中的“肉”与“骨”呢?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说过:锋为之者骨,毫为之者为肉。
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学过书法的朋友都知道“中锋用笔”的道理,中锋用笔如锥画沙,就好像在平整的沙面上用锥子垂直地画一条线,中间的痕迹就是“骨”,两边鼓起的沙子就是“肉”。这样说应该就比较形象了吧。(参考下图)
说一件作品有骨力,说明作者中锋用笔比较多,只有中锋用笔才能写出一件作品的骨力来。
人们常说“颜筋柳骨”,说柳体字比较有骨力,那么柳体字的骨力是怎样体现的呢?
我们看这个图,左边是柳公权的字,右边是颜真卿的字,这个“请”字在笔画比较细的地方我们看,没有丝毫的纤弱,反倒是力量更足,这就是柳体字的“骨力”,就是因为中锋行笔所至。
我们再看右边的颜体字,颜体字已肥厚著称,但是这种肥厚并不会使这个字显得笨拙,反而同样能体现力道,有骨有肉,筋在肉中,这也是中锋用笔的妙用!
什么是书法的“血”呢?
这一点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其实就是用墨的技巧。用墨其实就是“虚”与“实”两个方面。“虚”就是笔画淡一些,乃至出现飞白。“实”就是墨色浓一些,乃至出现“墨猪”。
学过书法的朋友都知道启功先生最擅长飞白,判断启功先生作品真伪的方法就是看去作品中飞白的运用。对于飞白的运用是书法中一份很高的水平,没有几十年功力是用不好飞白的!
因为飞白很难控制,所以一般的模仿者很难写到启功的高度。我们下面这件拙劣的仿品,不用多说就能看得明白,其用笔很不自然,墨色的运用也极不搭配。
我们看有着“墨猪”之称的刘墉的字:
刘墉的字几乎没有枯笔,相对启功中飞白的“虚”,刘墉的字就是“实”。这种无论运用虚多实少,还是实多虚少,总能恰到好处,就是书法中的气血表达。
我们再看另外一幅字:
这幅字是江湖书法,用墨很足,也有飞白,但是这不是书法,这幅字中跟我们所说的神、气、骨、血、肉全然不搭。没有用到我们书法中的基本技法,有人说不就是飞白嘛?小孩子也能写出来,唔。。。怎么说呢,飞白是线条的一种质量表达,没有深厚篆籀用笔功夫是写不出来,至于什么是篆籀笔法,限于篇幅,我们会在后期的专栏中详细讲解。
书法中的“气”与“血”是相关的,不能但看一个维度,两者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精神面貌,这就跟人一样,有的人很瘦弱,但是目光炯炯,很些人略胖,但气血虚弱,就看不出神采来。
关于苏东坡说的这五点,是判断一件书法作品好坏最基本的要素。我们平时学习书法也可从这五点入手,通过学习笔法练好“骨”与“肉”,通过创作,练足作品的“气”与“血”,通过读书与阅历,最终也可通神(这里的神是神采)。
东坡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使通神。便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