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家对艺术市场的关注总聚焦于拍卖市场?
来源: 本站作者:时间: 2023-12-01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上,成名艺术家好像都是从拍卖行拍出高价作品开始,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行貌似已经把控了艺术市场的话语权,究其原因可大致归为以下几点:
1.艺术市场生态不成熟
一级市场中,画廊经理人与与之配套的艺博会工作人员、策展人、艺术学者等艺术生态中的专业人士还并不成熟。纽约伦敦法国的综合大学或者艺术名校早就有策展、艺术市场、艺术管理等学科。而在中国艺术管理专业在多数学院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课程,艺术策展则近乎没有。虽然这一环在近年正在逐步增进,但大众一提到艺术市场,第一印象还是拍卖行等二级市场。
2.国内成熟画廊数量少
中国真正意义上采取西方经纪人制度的画廊非常少,基本分布在北上广。虽然在雅昌艺术网上画廊的数据很好,但其中包含了绝大多数的画店,所以深圳才显得“画廊”数量很多。不仅如此,除了画廊少,国内的画廊历史还很短暂,与国外类似高古轩,佩斯这样的大画廊相比,影响力可想而知。由于这些原因,也导致了国内画廊很难落实经纪人制度,很难与艺术家签约。国内的艺术家频频自己打破交易规矩,在私底下与藏家交易,扰乱市场,且艺术家对不同的藏家卖不同的价格,导致市场价格混乱,画廊在定价上也很难有话语权。
3.拍卖行具备的优势
由于一级市场难以统计销售数据,拍卖行相对就起到了数据源的作用。并且是受政府、学术、藏家重视的一个检验地,因此集中了相对优秀的鉴定团队和其他专业力量。而拍卖行可以比较价格的优势是其他任何艺术交易形式都不具备的,在有了一个相对直观的数据后,拍卖公司自然渐渐把握了艺术品定价的话语权。而拍卖公司作为一个中介环节,佣金的盈利自然给予了他们更多的精力去征集好的作品,并从学术与历史上寻找价格。
4.媒体的关注
媒体喜欢追逐热点,平淡没有波澜的艺术市场并不是他们所热衷的。拍卖行中的竞价,天价拍品,出现伪品,打官司等关键词放在一起,就是艺术市场中天然的头条,长久下来,大众自然会对拍卖行中拿到出色成绩的艺术家给予更多的关注。
出于以上原因,大家总觉得中国艺术家是通过拍卖行上展露头角才进入大众视野的。比如曾梵志,2008年《最后的晚餐》之前大众对他还不熟悉,2008年拍出过亿人民币天价之后忽然就红了,上了各大艺术版面的封面头条,被各类展商邀约。这可能就给大家一个错觉,好想拍卖行能点石成金,“主导”了市场。
然而事实是这样嘛?其实不然,一个艺术家想在拍卖行拍出高价作品,要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考验,从群展开始参加各种展览展示活动,到艺博会的检验,再被一定机构、媒体认可后,开始举办个展,当其作品真正被博物馆级别的机构收藏,以及斩获国际各类奖项时,才能像曾梵志、张晓刚、岳敏君等人占据拍卖行的一席之地。只不过由于国内一级市场和运作者过于薄弱,他们这个过程是在国外完成的。就举张晓刚的例子,最初是通过刘海粟、弗兰的关系参加了1993威尼斯双年展、然后和香港艺术商汉雅轩老板张颂仁签了约,之后在张老板的帮助下在香港举办个展、巡展、寻找藏家,最后才在拍场上一鸣惊人的。
所以拍卖行的数据要看,但不应该当作整个艺术市场的全部,目前如HIHEY为代表的艺术电商正在崛起,除了改变传统艺术品市场买家的消费习惯外,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大数据,未来线上交易将为作为一级市场主要的数据来源,并且这个数据会比拍卖市场来得更具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