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2014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
来源: 中拍协作者:时间: 2015-02-27
日前,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根据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匡时、北京翰海、西泠拍卖、中贸圣佳、上海朵云轩、北京诚轩、北京荣宝、北京华辰等十家拍卖公司为样本,对2014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状况进行评述。
评述认为:让人期待的2014年随着大环境进入了“新常态”,在市场规模和行情保持稳定的同时,市场持续发生结构性调整,并显现诸多亮点和突破。
2014年市场规模保持稳定
2014年度,十家拍卖公司共举办494个专场拍卖,上拍78741件(套),成交53203件(套),成交率67.57%,成交额198.93亿元(本文所述成交额均含买方佣金),市场整体规模与2013年基本维持稳定
市场结构持续优化
1)拍品结构优化:2014年度,十家公司中国书画共成交125.23亿元,虽有小幅下降,但其绝对性主导地位依然未受影响,份额占比62.95%。而珠宝玉石、宫廷艺术、文房清供、佛教艺术、古典家具等门类各有增长;名人信札、石器艺术、青铜礼器、艺术设计成为各拍卖公司持续开拓和探索新兴业务。但是,瓷玉珍玩、油画及当代艺术、紫砂茗具、古籍碑帖、邮品钱币、中外名酒等门类均呈不同幅度下调。
2)价档结构优化:2014年,年拍品价档结构持续出现调整,第一,拍品均价明显下调,仅为37.39万元/件(套);第二,投资性高价拍品数量锐减,超过100万拍品为3468件(套),占总件数的6.52%,较2013年的7.93%下调1.41个百分点。第三,大众化艺术消费品逐渐增多,100万元以下拍品件数达49735件(套),占比93.48%。
3)需求结构优化: 2012年金融资本出现退潮后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下滑,但与此同时,艺术品消费需求却逐渐凸显,并且逐渐影响拍卖市场的供给计划。评述认为:艺术品需求的结构性优化决定着拍卖市场的稳定、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行业软实力迅速提升
1)学术化愈加明显:2014年度内,拍卖活动学术化趋势愈加明显,表现在对专场拍卖的学术策划;对拍品的严格把关和拍品背后深层次文化价值研究;以学术赢得交易,逐渐改变以投资性宣传为主的营销模式;更多地承担了文化教育和宣传的社会责任等等。
2)网络化步入轨道:随着艺术品网络活动日益活跃,部分艺术品拍卖企业适应消费群体对便捷服务的客观需求通过自身平台或第三方平台尝试网络拍卖活动,取得良好效果。评论同时指出:社会中各类不具拍卖资质(包括文物拍卖资质)的文化机构、画廊,甚至是个人借用网络技术违法开展冠以拍卖或竞买名义的活动频频出现,这种现象严重扰乱正常的拍卖市场秩序。
为规范网络拍卖,中拍协于6月份发布《关于网络拍卖若干问题的法律指导意见》;此外,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网络拍卖规程》(国家标准)的编制、审定并通过商务部报国家标准委审批,预计2015年实施。
3)标准化支撑发展:2014年,中拍协艺委会一方面在《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的体系框架下,制定并发布了《文物艺术品拍卖从业人员职业守则》、《文物艺术品拍卖标的审定指导规范》和《文物艺术品拍卖标的保存管理指导规范》。另一方面在今年秋拍开展第二届达标评定工作,包括对已取得称号的44家达标企业开展自查和抽查,以及对新申报的近30家企业进行资料、营业场所、拍卖会现场等全方面的核评,进一步推动还有标准化建设并提升企业运营水平。
4)国际化定位未来:中拍协于3月份带领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骨干企业赴纽约,主办了中国艺术市场现实与未来国际论坛。本次论坛是中国拍卖业首次以集体的姿态亮相国际,与国际同行一道,从全球视野和历史发展的高度研析现实、论剑未来。论坛上,中拍协作为第一发起者提出的关于建立全球拍卖联盟的倡议迅速得到国际各方组织的积极回应和支持,会后经过半年多的商讨,目前相关国家拍卖组织已就具体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并进入成立筹备工作。它的成立,将标志着一个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全球化时代来临。